「後工業社會」很破嗎?

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是Daniel Bell(1919-)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73)書中對未來社會的預測,他將之定義為技術性的科學知識主導的新型社會,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以知識為基礎」的職業取代製造業成為社會主流的社會。至於為何要用「Post-Industrial Society(後工業社會)」而不是用「Service Society(服務業社會)」或「Information Society(資訊社會)」、「Knowledge Society(知識社會)」,貝爾認為是後工業的產生,才進而出現後面幾種不同的社會。「Post-」為字首的時候,他意味著一種「在...之後」的過度,這特別常見於社會學的專有名詞。是故,Post-Industrial對貝爾來說,是在強調社會變遷中的過渡時期,而技術性的科學知識就是其變遷演進的軸心原則

Daniel Bell 認為組成一個後工業社會有五個面向:

一、經濟層面:從生產商品(goods producing)為主的經濟轉為服務業經濟(service economy)

二、職業分佈:專業與技術人員處於主導地位

三、軸心原則:理論知識,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依靠

四、未來取向:控制「技術發展」,在科技發展過度時給予限制,如反核、環保

五、政策構定:新「智識技術」的產生

智識技術指的是用數理計算(algorithms)來代替直觀判斷,也就是一種理性並確切找出處理方法、化複雜為簡單的技術。貝爾相當重視智識技術的概念,認為它將在後工業社會中發揮極大的影響力,甚而與傳統的學院知識產生衝突。

社會學裡常用到的「post-」除了被翻成「後」外,有時也可見到「破」的翻譯。破工業社會、破馬克思主義、破現代文學、破報......,什麼都破了。雖然很好笑,但破字倒也不能說翻的不好,因為「破」除了翻到了「post」的發音外,也帶到了一點點破除舊框架或是舊範疇的意味。不過翻譯是有潮流的,要讓大多數的人看懂我們的用詞就必須使用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翻譯。

後工業社會是個比較大的主題,可以參照幾篇相關連的文章:

1. 「預言」家與「預測」者的不同任務

2. 社會「概念圖式」齒輪裡的「軸心原則」

3. 資訊社會學?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