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的「階級」與「階層」

許多社會學家終其一生都在研究社會中的結構,而在社會結構的討論中,極重要的就是「社會階層」和「社會階級」兩者。這兩個名詞看起來相同但似乎又有什麼地方不太一樣,在這裡,清楚的釐清這兩個專有名詞的指涉範圍將是進入社會結構相關討論時的第一步。

其實我們可以從一些耳熟能詳得到些想法,比如說「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幾乎提到「階級」時,都和財產、收入有所關係;另外,我們也容易聽到「管理階層」、「基層」之類的用法,這似乎與身分地位或職業比較相關。在社會學的劃分裡,我們用英文「class」來表示階級、「stratification」表示階層,前者是馬克思主義強調的社會結構,後者則是韋伯理論重視的面向。他們兩者在講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是故階級與階層不能混淆甚至翻譯為同個詞,維基百科中文就是極壞的示範

馬克思重視的階級是很純粹的,就只有兩個:「布爾喬亞階級(資產階級)」和「普勞階級(無產階級)」,而近年十分引人注目的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結構,在談的就是「中產階級」這個新階級面臨的崩解危機。無產階級、資產階級與中產階級,這三者間可以從工作模式去清楚的區分:無產階級就如同字面上的,他們是沒有資產的,生活所需恰恰將工作所得的報酬用盡,所以沒有積聚資產的機會;資產階級是擁有資產的,利用先天據有的資金與生產工具,資產階級能將資產成倍數的累積,並留諸子女,繼續擴大豐厚的資產;中產階級介於兩者之間,是當代社會特別是已開發國家中最龐大的一群,中產階級的收入不若無產階級貧瘠,但也沒有僅靠投資就足以過活的家產,因為能積聚小量的財富,也有時間娛樂、學習與關心社會,所以能成為社會的輿論來源。

階層與階級不同,階層指的並不只是資產累積的歸類,而更包括了地位、聲望等不同的要素,由此我們可以區分出社會上的較高階層和較低階層。不像社會階級間的懸殊,階層之間是時常流動的,而這流動又可以被區分成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水平流動指的是在同一階層內的流動,比如說從便利商店的時薪工作換到速食餐廳的時薪工作,這是在相似收入、聲望、社會地位的不同職業間的轉移,階層並沒有轉移;而垂直流動分為向上流動與向下流動,好比一個在便利商店打工的學生在拿到資訊工程學的畢業證書後進入軟體公司上班,他的階層就變了,也就是向上流動,而向下流動也是同樣的道理,例如經營失敗而宣告破產就是從高階層滑向低階層。

其實階級之間的關係還更複雜,階層的流動也還有很多的面向,本篇的主軸僅放在釐清「階級」和「階層」概念上的差異,對於更深入及相關的衍伸就沒有多做整理,關於更多的階級與階層的互動,我想那將會是個值得研究的題目。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