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會學的作用

01:55

社會二 江奕翰

前言

知識社會學是一種理論,同時也是一種研究法,接下來要談的比較算是後者。分享中主要的概念源引自曼海姆(Mannhcim, Karl, 1893-1947)的《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也參考其他一些介紹,如黃瑞琪的《曼海姆:從意識形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柏格‪(Berger, Peter L., 1929- ‪)的《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

範圍

知識社會學不僅研究思想的社會根源與社會制約(即「知識決定論」,社會給予個人的各種知識,將會型塑該人的行為、思想模式),更探討「思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社會後果。前者強調思想與社會之間的關聯,而後者則更直接地指出社會現象。用曼海姆的說法就是:「各說各話」乃是「平等化時代」不可避免的現象。

平等化時代:以往社會中,不同階級、地區、文化、職業之間相互隔離、孤立,並將各自的生活圈視為理所當然,彼此是較少產生思想交流的。然而在資訊傳遞容易的20世紀,這些處在不同社會場域的人多了接觸、互動、討論的機會。曼海姆稱之為「平等化時代」。

各說各話:正由於平等化時代讓不同社會背景,擁有不同知識、世界觀、倫理、視角的人們得以進行思想上的互動,才突顯了不同背景對思想交流造成的障礙。由於不同的思維模式,使得人們在交流時雖然對同一具體事物進行爭論,但總是在「各說各話」。

任務

知識社會學為了解決這樣的狀況,採用類似「歷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不直接研究人們爭論的內容,而繞到背後探求參與討論者其思想的存在基礎,藉以顯現其爭論只是許多視角中的一個局部觀點而已,這也就是讓討論處於一個相同的、更大的社會之下,以此克服各說各話的狀況。

除了指出不同文化的人們思維模式不同,知識社會學還要深入說明人們用不同方法思維同一事物的原因,例如為什麼某種社會背景會促成其特定的思維觀點。知識社會學不會判定各種觀點的正確與否,而是強調各觀點只是一種視角,並不具有絕對效力。藉由確立觀點與其社會背景的結構關係,知識社會學就可以尋找出特定觀點的指涉範圍(可能是特定階級或地區)以及其有效性(如該觀點對世界的解釋力)。

在更長遠的任務中,知識社會學希望能藉由不斷檢視觀點背後的社會構成,發現一種能夠涵蓋一切思維方法的理論基礎。

運用

曼海姆認為,大概有三種情況會讓人跳脫出原有的視角、思維模式,或是獲得新的視角、觀點。第一是身份、地位的轉移,他舉了農村青年的例子:一個世居農村的青年會將農村特有的思想方式視為理所當然,但若有朝一日他到都市謀生,且逐漸適應都市生活,農村的思維對他來說將不再是絕對的,他可能會有意識的判別「農村人的觀點」與「都市人的觀點」;第二是整個團體的存在基礎改變,比如說台灣從清領成為日據;第三是同一社會中不同思維、觀點的碰撞,這將確立各自的觀點,好比從保守和開放的對峙中跳脫出來,用更宏大的視角來觀照並存觀點的全貌。

知識社會學運作的關鍵在於「如何排列各個片面觀點」。在重建各種片面觀點的構成後,將各種觀點交互混合,歸結出其原因及功能,最終會引出該討論未來的發展路線以及具體的圖像。比如說農村人認為加入WTO會讓產品有更多對手,讓生活困苦;而都市人認為WTO則可以增加更多的貿易機會,使得經濟成長。農村人和都市人的觀點皆來自身處的社會,這些觀點會讓他們選擇支持加入WTO的政策與否,綜合兩個片面的觀點,對這個WTO議題的討論就更加全面,未來的發展路線以及想像也能成型。知識社會學運用這樣的技巧,不但在學術上能解決許多「各說各話」,也將為實際的議題找到更全面的答案。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