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博蘭尼理論解讀G20的金融紓困目標

03:11
本文為本人這學期資本主義研究期中考的作答內容,嚴禁抄襲,如需轉載引用請告知本人並附上來源說明。

指導老師:吳宗昇 教授

利用博蘭尼理論解讀G20的金融紓困目標

496630520 社會二 江奕翰

前言

於《商業周刊》第1115期,本文係參考G20高峰會專題,以課堂內容相關之資本主義理論進行事件之分析探討。

歷經美國次級房貸、雷曼兄弟銀行倒閉、其他龍頭金融公司關閉或轉型、冰島破產、美國政府大量金援通用汽車、花旗銀行等一連串人心惶惶的金融海嘯波濤,二○○九年的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與G20高峰會(group of 20)自然被期待為資本主義轉機。本期《商業周刊》專題報導由包含歐巴馬在內的全球前20大經濟體領袖組成G20高峰會,其會議針對全球性經濟衰退作出各種商談,試圖紓解金融危機,而該會談結果將可能主導的未來世界發展方向。本文以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之理論為主,參照雜誌報導內容嘗試分析此事件,並探討G20會議的具體意義。

三個主軸

《商業周刊》中刊載此次G20高峰會預推動的三大主軸:(一)財政議題,即推動各國政府以財政相關措施舒緩金融危機,使用發行國債、調降銀行利率、增加發行貨幣等方式,並且希望各國用相當於GDP二%的資金進行此些財政刺激計畫;(二)加強金融監機制,為各國共識最高的議題,目的在於推動各國對跨國金融活動加強監督避免金融槓桿化造成的全球災難;(三)防範保護主義,即是以防範各國使用限制進口、縮減外勞等保護主義甚至排外主義等方式,來鞏固國家自我利益進而造成對世界跨國貿易的衝擊。

面對資本主義的巨大危機群代表各國力量的領袖們現身,並且英雄式的提出諸多方案拯救世界。雖然這似乎是眾所期待的戲碼,同時被映證的是卻是博蘭尼對資本主義雙重運動的見解。在預定的三項會議主軸中可見前資本主義的策略無一不是從國家干預出發對市場(至少也是金融市場)作調節,這若不是面對馬克思(Karl Marx)宣稱的資本主義之必然危機的掙扎,大約也無法脫離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以國家角色對經濟進行調整的想法,但承認這點的人並不多。

雙重運動

在博蘭尼眼中,資本主義(特別是自由主義經濟的資本主義)是種雙重運動,一方面極力擴張市場,一方面卻限制市場產生的活動,這使得市場的「自律」概念根本不曾存在,成了一種被信仰的虛構物。

G20主軸中的第一項似乎很類似凱因斯經濟學觀點的作法,以國家力量某種程度的調整市場的供需關係,發行國債、強制銀行調整利率、增加市場上的貨幣數量,這樣的作法本質上是非常違反經濟自由主義的。早在一九三○年代英、美已經背棄了金本位制,將貨幣、金融的控制權收回,而產生對自由主義經濟的實質抵抗。1雖然博蘭尼在思想上不知是樂觀還是悲觀地認為這樣自我節制的資本主義並不如馬克思想像的會隨著危機崩解,然而國債、加印鈔票、銀行降息之類的作法早在此次G20之前就被最大限度的應用,美國政府已經利用注資援助持有許多巨型企業相對多數的股份2,成了第一大股東,勉為其難用國家資金暫緩了巨型企業的倒閉,即使如此操作,仍然無力解救這次金融海嘯的危機,我們似乎很難想像在這裡還有什麼突破的可能。3

第三項主軸的大標題即是防範保護主義,有趣的是G20將各國對於自家市場的保護措施定位為保護主義,但是在第二項的主軸中卻大方的寫著金融監理這種相當「保護」貨幣市場的策略,甚至還視之為各國最有共識的部份。從這裡我們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的二重性,值得疑問的:究竟是讓商品、貨幣、資金、債券等等自由的流動、反對監理等干預機制,拒絕關稅壁壘、強制開發中國家購買美國貨4才符合資本主義之精神;還是使用層層保護,讓市場維持在一個人工創造的溫室,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作法。

計畫與強制力

有趣的現象是,對於資本主義需作調節這件事本身,似乎已經取得了絕大多數經濟體的共識。《商業周刊》第1115期下了一個強烈的斷言——新世界的面貌已經成型……「美式資本主義」獨霸天下的時代已結束可以發現這其實承襲自前面所談及的G20三個主軸,根據前兩項主軸,《商業周刊》將未來資本主義的大修正歸納為兩種趨勢:注重集體與長遠規劃的「萊茵模式」資本主義與政府直接下手干預的「威權資本主義」,前者以德、日為代表,後者以中國為代表。

作為對G20三大主軸的整理,「萊茵模式」與「威權資本主義」扮演的實際上是計畫經濟的兩項重要元素:「計畫」與「強制力」,資本主義的招牌仍然有意義的存在,其代表的是國家並不因擁有計畫與強制的能力就將私人資本消除,而是採用一種有力的調度者角色,尋求社會經濟制度能夠順利運行。

回歸到博蘭尼對資本主義的想法,不論萊茵或是威權模式,其象徵的都是資本主義的干涉主義面向,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資本主義正如博蘭尼闡述的正開始進行自我限縮。

自我毀滅?

梭羅(Lester Thurow)在其著作《資本主義的未來》5中描述道:資本主義和民主如今存活在獨一無二的時期,在這段期間,他們在國民思維的忠貞度上沒有強勁的競爭者。這已被稱為『歷史的終結』。然而近年的金融危機則讓人反思——真是如此嗎?梭羅宣稱真正純粹的共產主義及社會主義6皆已消亡不再具有威脅,沒有事物能夠阻礙我們迎接未來永久的資本主義歷史,但在資本主義的二重運動中,我們看到了市場的矛盾性,現在矛盾帶來的毀滅性如海嘯般難以預測乃至幾乎無力控制狀況。就算計劃經濟7與社會主義政策與資本主義進行的對抗是失敗的,我們能那麼容易相信資本主義的矛盾不會使之自我毀滅嗎?

不論作法矛盾與否,G20仍試圖對資本主義的運行繼續作調整,觀察家們則積極呼籲各國同心協力站在同一陣線。回到經濟上,仍缺乏著一套可信而穩固的依據能夠說明資本主義本身如何在海嘯中不翻覆在波濤中。套用到馬克思對平均利潤率下滑的想法,若價值本身沒能增加,海嘯愈滾愈大,資本主義是否可能面對沒有新市場可供開拓、政府沒有能力限制或保護舊市場的窘境?而博蘭尼似乎也相信著資本主義憑藉著會自我修復的雙重運動,調整成存續的狀態。如博蘭尼所說,資本主義進行了諸多自我修復,藉由開擴與限制的二元方向運行,經濟結構最大的變動也頂多是資本、地位、階級的重新分配,產生一批新的敵對關係而真正關鍵的社會將繼續運作。值得深入思考的是,若是上述博蘭尼預測的狀況產生經過最極端的階級輪替、資本重分配,資本主義就能夠處理馬克思眼中,因必然的利潤率下滑致使的金融危機嗎?回歸《商業周刊》對資本主義與G20的報導和想像,在此,筆者對G20的效用仍是悲觀的。

結語

博蘭尼認為,經濟並不決定階級,階級是社會性的,而市場僅是鑲嵌在社會上的一個區塊。雖然博蘭尼對自由主義經濟的矛盾多有批判,但也對經濟唯物主義角度的階級觀不予苟同。是故筆者猜測他實際上並不會對資本主義危機抱持積極防守或是馬克思般的樂見態度,而僅是就現象予以分析。本文主要使用了博蘭尼的雙重運動概念來解讀G20之策略,但同時借用了博蘭尼排斥的馬克思唯物主義階級立場來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主要涉及的核心問題無非是:資本主義會自我調節,但這一次,它調節過來嗎?

筆者對本文的自我檢視認為,本文之撰寫與其說是使用博蘭尼理論,不如說是以博蘭尼的雙重運動概念為輔,而卻以馬克思左派觀點立場為核心價值。在後續深入研究的可能部份,筆者希望著重探討資本主義形式轉變後產生之社會可能結構,以及博蘭尼認定的社會性階級在經濟結構重組之後的可能樣貌。若要以博蘭尼視角想像資本主義的未來,相信對於階級概念的釐清將是最重要的部分。

參考文獻

Karl Polanyi,《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1957

Lester Thurow,〈板塊一:共產主義的終結〉,《資本主義的未來》,1998: 51-76

《商業周刊》,1115期,2009.4: 68-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參考自博蘭尼,〈第十二章 自由主義的誕生〉,《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1957: 242-243

2以美國為例,政府藉由注資援助企業,目前持有36%花旗銀行股份、超過70%通用汽車股份80%的美國國際集團(AIG)股份,這幾間公司實質上已經成為國營企業。

3必須補充的是,博蘭尼不認為需要有什麼突破的可能最多不過是階級地位的輪替,在博蘭尼眼中,經濟或市場僅是「鑲嵌」在社會結構中的一部分而已。

4《商業周刊》報導中提,美國將對未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等包含台灣在內的經濟體推行「愛用美國貨」的措施。

5引自Lester Thurow,〈板塊一:共產主義的終結〉,《資本主義的未來》,1998: 76

6筆者懷疑的是,是否本來歷史上就未有過真正的共產或社會主義。若是如此,消亡一說便無法觸及事實。

7事實上在博蘭尼觀點裡,大抵沒有自由放任的非計畫經濟,有的也只是經濟操作方式的不同導向罷了。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