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發言與教育精神:升學討論會的檢討

昨天是忙碌的一天,籌劃差不多三個月的升學分享活動終於正式開始,在結束之後試著思索了些東西,有關於升學分享的、這次活動內涵的、有關團隊理念的。在我動筆寫這篇時其他兩位成員已經發表了大部分實然層面的檢討,而灰塵的分享也說出了許多我想嘗試傳達的東西。這一篇就繼前兩位成員的心得,談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烏鴉邦的、教育的、社會關懷的、人文的、思考的精神,而這也是給我自己的一些問題和反省。

在活動後面,Temmy媽媽在離開前給烏鴉邦的寶貴建議中提到「有建議才能有批評」,是指若在沒給出建設性意見的前提下就對別人作批判,那可能是不夠負責任的。我思考了一下這樣的說法,這樣順應直覺的說法裡,似乎帶有某些成分,而這成分是違反所謂「教育」的精神的。反思台灣教育最失敗的一點,我想不是教材、不是考試制度、不是教師素質,真正最嚴重的,是學生不會自主思考、不會積極發言、不會提出問題、不會在任何時候對著討論會中的主持人舉手喊出「我反對(Objection)」。無意冒犯認真的學員或是長輩,但在這段不算長的活動時間中觀察了一下學員的情況,看到所有人裡面最認真做筆記的Temmy(天啊,連我分享前都沒寫半段逐字稿或大綱),以及對教育有所專精的Temmy媽媽,讓我滿直接的感受到,或許我們教育改革中的理念,並沒有傳達到部分教育研究者或是受教育的學生身上。台灣的學生在教學時的習慣是吸收的,最好一字不差的可以把資訊內容重製的,是不需要也不被允許甚至也沒有能力去質疑主持人或是師長教授的「真理」的。這正好呼應到了Temmy媽媽給我們的提醒:「現在我們必須很妥善處理說出的內容,否則會害學員走入錯誤的方向」。然而,這種走在鋼索上的教育不正是「不質疑」、「不批判(這是Temmy媽媽認為該被限制的)」也「不討論」造成的嗎?而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最後讓教育生產線產出的就是「不理解」、「不思考」的學生呢?「批判意識」是社會人文關懷中一個相當首要的項目,也是學習時最重要的精神之一,當然也還會是烏鴉邦活動希望繼續努力的目標。

「發言」在英美或歐陸這些被我們認為是教育先進的國家裡,一直是有著絕對地位的教育組成要素。對歐美的學生來說,一個不發言、不提問的學生是會被以為是自閉症或是愚笨的,甚至被瞧不起或排擠,所以學生多會努力的去想問題來問或是發表感言甚至批判,即使那問題或發言不一定切中要點。在這有點病態的學生心理中,卻促成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這一直是東亞地區的形式主義教育中缺乏的。這次的活動名為「討論會」,其實大家都應該可以想像出原本想要的進行方式,那會是輕鬆的、互相質疑補足的、互相教授學習的,這次活動弄的似乎在上課,讓我真的很遺憾。活動結束後我在狀態列上寫了:「帶了一場沒討論的討論會」,其實正是想要表達這樣的心情。

教育應該是為了學習,學習也就是一種教育,而烏鴉邦的活動也是基於相互學習的概念產生。我不相信不會懷疑得到的資訊的學生有真正學到什麼東西,也不認為在「討論」會中不討論卻到最後才發表,甚至是不發表想法的作法符合教育精神。台灣的僵化教育有其問題,而教改進程也一直是想要將教育拉回正軌,不論是改官定的洗腦教材為一綱多本、如科舉般的筆試入學到加入更多判準的多元入學、不強制背九九乘法而用更重視邏輯的建構式數學,目的都在於把教育拉回那本該有的型態(不管是發言、質疑、討論或是獨立思考能力)。雖然現在教育的確沒鼓勵、甚至是某種程度的阻礙學生擁有自我思想,但我們能用這種理由就宣稱不思考、不批判是合理的嗎?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那有其問題,我們還能不改變自己嗎?這些問題是我給自己的反省,也是我對未來烏鴉邦經營理念的重新思索。或許這篇的內容在長輩看來有些狂妄且無知,但我還是決定將它與各位分享,希望各位說說自己的見解,不論是認同或是不認同我目前的想法。其實想法、觀點是一個不斷轉變的過程,不需要強求自己要講述一套亙久的真理,比起一套不可駁斥的典範,我想現在我們更需要一些直接的、反映出現實的想法。

共勉

烏鴉邦負責人 YuSuKe(小幽)

2008.11.03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