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勝華勞資糾紛看資本主義結構
指導老師:吳宗昇 教授
事件緣起
國內知名的面板生產大廠勝華科技,去年第四季由於訂單驟減,在12月17、18兩日一共裁了700多名員工,如今景氣好轉,在國內知名徵才網站上發出徵人訊息;回看那些被裁的員工,領了三個月失業補助,尤其台中3個廠(潭子、中工、環工)裁的,大多是年資十年以上的老員工,要再找到工作並不容易。他們在4月2日來到勞委會陳情,要求勝華恢復他們的工作。1
勝華科技於2009年的勞資爭議從一月即展開,在這一連串事件中,特別被突顯出來的是新自由主義式的經營與風險的轉嫁。包含對台灣的非法解僱、多次片面變動工時工資造成超時工作甚至低於基本薪資、在老員工退休期滿前資遣,但招募起薪低廉的新員工、指控勞工權益抗爭團體。對中國大陸廠片面改動勞工津貼、違法調降加班費、非法報復罷工員工、供餐惡劣造成集體食物中毒,最後發生七千人集體罷工等。
勞、資、官的三方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勞工團體在向勞委會陳情時,勞委會勞動條件處科長王厚偉有一段發言:
政府跟資方周旋的幾個籌碼:第一個紓困,由於勝華的財務狀況良好,所以並不會造成壓力;第二個外勞,只要勞工願意,勞委會有辦法讓現在勝華的100多名外勞送回國;第三個赴大陸投資,勞委會有審查的權利。2
這樣坦承描繪出的其實是資方、政府以及勞工的奇妙關係。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結構下,國家對於企業的第一個限制能力是──在企業危機的時候不拿人民的錢給它;第二個則是以壓迫更為弱勢的外勞來造成企業壓力;第三個是針對中國大陸投資進行審查。這些東西意味著的是政府幾乎不能(或許也不想)對企業造成實質的影響,這才真正讓人感受到資本主義下資本的強悍威力,二三項姑且不論,第一項表明的就是「新自由主義的典型策略──紓困──是企業理所當然應得的保護」,若企業違背國家法令如勞動基準法,除了不痛不癢的開罰外,大抵只有「減少國家財政對企業的金援」這種相當詭異的「談判」。所謂談判,一般指的是對等狀態下考量雙方利益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在一方違法、一方代表公權力的時候,竟然必須使用談判方式嘗試讓企業願意處理問題,就算談程序正義,這或許也是相當荒謬的。
勝華科技這一連串未完的勞資糾紛大抵映證了,本學期讀的資本主義理論,博蘭尼(Karl Polanyi)的雙重運動和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的壟斷觀點。勝華科技這類科技指標企業,似乎如同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勞委會這類機構的角色退縮成產業工會的層次,用談判的方式與資本家進行拉鋸。從這裡使用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對布羅代爾的解讀,現在資本主義壟斷的絕對不是,或至少不只是「市場」、「物質」,而是政治,「一切壟斷都是以政治為基礎的」3,國家干預是必然的,重點在干預的方式,或是說,重點其實是「國家是使用讓誰受益的方式干預市場」。
生產鍊的共犯與共生
勝華的勞資關係糾結至今大約半年有餘,但實質成效可說是相當有限,特別的是近期勞工團體將訴求對象轉移為勝華科技的最大客戶「蘋果公司(Apple Inc.)」,這帶出的將是生產鍊的結構關係。在全球生產鍊上,從「品牌、設計」到「代工、製造」到「原料供應」,三者間是有著相依的關聯性的,以勝華科技來說,扮演的即為代工的角色,供應其生產成果給蘋果公、諾基亞等品牌商。以蘋果這類全球品牌為例,社會責任常是被作為形象包裝的標語,而這類公司通常會提供所謂「供應商行為準則(Supplier Code of Conduct)」作為其生產過程的道德外衣,勞工團體以此訴求:
Apple必須按照供應商行為準則,立即要求勝華撤回在台灣及中國大陸的解雇令,並且要求勝華停止對台灣廠及中國大陸廠工人秋後算帳。
Apple必須按照供應商行為準則,立即要求勝華改善勞動條件。
Apple必須要求勝華允許第三方勞工團體入廠進行勞動檢查,公開事件,追究責任。並且根據勞動檢查結果及勝華科技的改善狀況,立即檢討對勝華科技的訂單。
Apple必須尊重勞工代表的意願,立即與勞工自主選出的勝華台灣廠及中國大陸廠工人代表直接對話,有效監察企業行為。4
前文提及國家勞工權益機構對企業的無力,與之對照的,生產鍊上可能造成的壓力也被當作是爭取權益的途徑之一,姑且不論品牌商是否有意願或能力干涉代工廠的勞工待遇,蘋果公司仍從2005年起實施「蘋果供應商管理規章
(Apple Supplier Code of Conduct)」5,作為其宣稱對產品來源的品德保證。
風險轉嫁的新自由主義
生產鍊是個分工的生產關係,品牌商經營形象與銷售通路,代工廠以最低成本來製造產品。蘋果公司標榜著「零庫存」,也就是隨時根據市場銷售狀況調整產量,消費力高時丟急單,消費不足時就徹單,不留產品在倉庫的生產策略。這其實就是將銷售時可能面對的產品過剩壓力轉嫁到前一個生產環節──代工。必須將目光放到供應商管理規章這種隱含生產鍊的關係上,這些東西被連結起來後,才會發現原來清新形象的品牌商其實也是血汗工廠中重要的主角之一,比起顯而易見的惡質代工廠,黑心企業的惡名品牌商們更不遑多讓。
主流的經濟學宣稱,出錢的資本家應獲得最大利益,因為提供龐大資金必須兼負因投資失敗、市場情勢、景氣以及其他不可預期狀況而損失利益的風險。從勝華科技的勞資糾紛觀察下來,就很難再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為被標榜的「風險承擔」似乎已經不復存在。在這場勞資糾紛中,勝華科技採行的策略大抵都是因應不被預期的市場變化6來調整自己的人事成本,這當然必須扣連到前段敘述品牌商的零庫存策略。資本家理論上必須承擔的投資風險在這時候就大幅度的減輕,藉由生產的結構轉嫁到勞工身上,不論是工時、工資或工作環境──無薪假、超時工作、惡性資遣、派遣工取代正職、禁止罷工──都成了紓解風險的途徑。這諷刺的是,不但政府要拿人民稅金幫企業紓困,就連人民自身都要將勞動作為幫企業紓困的工具7。
小結
從實際案例來分析,是檢驗理論解釋力的最好方法,而筆者認為這也才是研讀理論的意義所在。在事件裡面本文呼應了博蘭尼、布羅代爾、華勒斯坦對資本主義的不同解讀,也發現到主流經濟學對資本主義「風險」認知的荒謬。對社會學研究來說,似乎總會掉入社會正義這樣有些泛道德的批判,指出資本主義的扭曲現象常常是不同理論導出的同一結果。
撰寫本篇有如札記般的報告時,筆者接下來希望思考的是究竟如何將純理論的空戰轉向第一線交鋒的巷戰,而在企業社會責任、環境承擔、勞工權益、剝削、血汗工廠、不良企業等等近乎哀求的指控外,又是否能有新的方式討論勞工的應有權利呢?
資本主義是政治的、是權力結構、是一種生產鍊、是一種層層相扣的關係。值得探討的或許不只有經濟層次的關聯,政治與干預也很是應當深入的方向。
參考資料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
博蘭尼,《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1990
許寶強,《資本主義不是什麼》,2002
華勒斯坦,《反市場的資本主義》,2000
1 引自苦勞網報導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7805
2 同註釋1
3 這句話引用自許寶強《資本主義不是什麼》
4 取自〈給蘋果電腦的公開信〉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0350
5 參考自蘋果公司官方網頁 http://www.apple.com/tw/environment/
6 比如說零庫存策略下不斷改變訂單要求的速度、產量
7 企業通常稱呼它為「共體時艱」
資本主義研究期末報告:從勝華勞資糾紛看資本主義結構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二年級
496630520
江奕翰
496630520
江奕翰
事件緣起
國內知名的面板生產大廠勝華科技,去年第四季由於訂單驟減,在12月17、18兩日一共裁了700多名員工,如今景氣好轉,在國內知名徵才網站上發出徵人訊息;回看那些被裁的員工,領了三個月失業補助,尤其台中3個廠(潭子、中工、環工)裁的,大多是年資十年以上的老員工,要再找到工作並不容易。他們在4月2日來到勞委會陳情,要求勝華恢復他們的工作。1
勝華科技於2009年的勞資爭議從一月即展開,在這一連串事件中,特別被突顯出來的是新自由主義式的經營與風險的轉嫁。包含對台灣的非法解僱、多次片面變動工時工資造成超時工作甚至低於基本薪資、在老員工退休期滿前資遣,但招募起薪低廉的新員工、指控勞工權益抗爭團體。對中國大陸廠片面改動勞工津貼、違法調降加班費、非法報復罷工員工、供餐惡劣造成集體食物中毒,最後發生七千人集體罷工等。
勞、資、官的三方結構
值得注意的是勞工團體在向勞委會陳情時,勞委會勞動條件處科長王厚偉有一段發言:
政府跟資方周旋的幾個籌碼:第一個紓困,由於勝華的財務狀況良好,所以並不會造成壓力;第二個外勞,只要勞工願意,勞委會有辦法讓現在勝華的100多名外勞送回國;第三個赴大陸投資,勞委會有審查的權利。2
這樣坦承描繪出的其實是資方、政府以及勞工的奇妙關係。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結構下,國家對於企業的第一個限制能力是──在企業危機的時候不拿人民的錢給它;第二個則是以壓迫更為弱勢的外勞來造成企業壓力;第三個是針對中國大陸投資進行審查。這些東西意味著的是政府幾乎不能(或許也不想)對企業造成實質的影響,這才真正讓人感受到資本主義下資本的強悍威力,二三項姑且不論,第一項表明的就是「新自由主義的典型策略──紓困──是企業理所當然應得的保護」,若企業違背國家法令如勞動基準法,除了不痛不癢的開罰外,大抵只有「減少國家財政對企業的金援」這種相當詭異的「談判」。所謂談判,一般指的是對等狀態下考量雙方利益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在一方違法、一方代表公權力的時候,竟然必須使用談判方式嘗試讓企業願意處理問題,就算談程序正義,這或許也是相當荒謬的。
勝華科技這一連串未完的勞資糾紛大抵映證了,本學期讀的資本主義理論,博蘭尼(Karl Polanyi)的雙重運動和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的壟斷觀點。勝華科技這類科技指標企業,似乎如同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勞委會這類機構的角色退縮成產業工會的層次,用談判的方式與資本家進行拉鋸。從這裡使用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對布羅代爾的解讀,現在資本主義壟斷的絕對不是,或至少不只是「市場」、「物質」,而是政治,「一切壟斷都是以政治為基礎的」3,國家干預是必然的,重點在干預的方式,或是說,重點其實是「國家是使用讓誰受益的方式干預市場」。
生產鍊的共犯與共生
勝華的勞資關係糾結至今大約半年有餘,但實質成效可說是相當有限,特別的是近期勞工團體將訴求對象轉移為勝華科技的最大客戶「蘋果公司(Apple Inc.)」,這帶出的將是生產鍊的結構關係。在全球生產鍊上,從「品牌、設計」到「代工、製造」到「原料供應」,三者間是有著相依的關聯性的,以勝華科技來說,扮演的即為代工的角色,供應其生產成果給蘋果公、諾基亞等品牌商。以蘋果這類全球品牌為例,社會責任常是被作為形象包裝的標語,而這類公司通常會提供所謂「供應商行為準則(Supplier Code of Conduct)」作為其生產過程的道德外衣,勞工團體以此訴求:
Apple必須按照供應商行為準則,立即要求勝華撤回在台灣及中國大陸的解雇令,並且要求勝華停止對台灣廠及中國大陸廠工人秋後算帳。
Apple必須按照供應商行為準則,立即要求勝華改善勞動條件。
Apple必須要求勝華允許第三方勞工團體入廠進行勞動檢查,公開事件,追究責任。並且根據勞動檢查結果及勝華科技的改善狀況,立即檢討對勝華科技的訂單。
Apple必須尊重勞工代表的意願,立即與勞工自主選出的勝華台灣廠及中國大陸廠工人代表直接對話,有效監察企業行為。4
前文提及國家勞工權益機構對企業的無力,與之對照的,生產鍊上可能造成的壓力也被當作是爭取權益的途徑之一,姑且不論品牌商是否有意願或能力干涉代工廠的勞工待遇,蘋果公司仍從2005年起實施「蘋果供應商管理規章
(Apple Supplier Code of Conduct)」5,作為其宣稱對產品來源的品德保證。
風險轉嫁的新自由主義
生產鍊是個分工的生產關係,品牌商經營形象與銷售通路,代工廠以最低成本來製造產品。蘋果公司標榜著「零庫存」,也就是隨時根據市場銷售狀況調整產量,消費力高時丟急單,消費不足時就徹單,不留產品在倉庫的生產策略。這其實就是將銷售時可能面對的產品過剩壓力轉嫁到前一個生產環節──代工。必須將目光放到供應商管理規章這種隱含生產鍊的關係上,這些東西被連結起來後,才會發現原來清新形象的品牌商其實也是血汗工廠中重要的主角之一,比起顯而易見的惡質代工廠,黑心企業的惡名品牌商們更不遑多讓。
主流的經濟學宣稱,出錢的資本家應獲得最大利益,因為提供龐大資金必須兼負因投資失敗、市場情勢、景氣以及其他不可預期狀況而損失利益的風險。從勝華科技的勞資糾紛觀察下來,就很難再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為被標榜的「風險承擔」似乎已經不復存在。在這場勞資糾紛中,勝華科技採行的策略大抵都是因應不被預期的市場變化6來調整自己的人事成本,這當然必須扣連到前段敘述品牌商的零庫存策略。資本家理論上必須承擔的投資風險在這時候就大幅度的減輕,藉由生產的結構轉嫁到勞工身上,不論是工時、工資或工作環境──無薪假、超時工作、惡性資遣、派遣工取代正職、禁止罷工──都成了紓解風險的途徑。這諷刺的是,不但政府要拿人民稅金幫企業紓困,就連人民自身都要將勞動作為幫企業紓困的工具7。
小結
從實際案例來分析,是檢驗理論解釋力的最好方法,而筆者認為這也才是研讀理論的意義所在。在事件裡面本文呼應了博蘭尼、布羅代爾、華勒斯坦對資本主義的不同解讀,也發現到主流經濟學對資本主義「風險」認知的荒謬。對社會學研究來說,似乎總會掉入社會正義這樣有些泛道德的批判,指出資本主義的扭曲現象常常是不同理論導出的同一結果。
撰寫本篇有如札記般的報告時,筆者接下來希望思考的是究竟如何將純理論的空戰轉向第一線交鋒的巷戰,而在企業社會責任、環境承擔、勞工權益、剝削、血汗工廠、不良企業等等近乎哀求的指控外,又是否能有新的方式討論勞工的應有權利呢?
資本主義是政治的、是權力結構、是一種生產鍊、是一種層層相扣的關係。值得探討的或許不只有經濟層次的關聯,政治與干預也很是應當深入的方向。
參考資料
苦勞網
http://www.coolloud.org.tw/
博蘭尼,《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1990
許寶強,《資本主義不是什麼》,2002
華勒斯坦,《反市場的資本主義》,2000
1 引自苦勞網報導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7805
2 同註釋1
3 這句話引用自許寶強《資本主義不是什麼》
4 取自〈給蘋果電腦的公開信〉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0350
5 參考自蘋果公司官方網頁 http://www.apple.com/tw/environment/
6 比如說零庫存策略下不斷改變訂單要求的速度、產量
7 企業通常稱呼它為「共體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