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場化是合理的嗎?
這篇是我本學期思維方法課的期末報告,轉載請註明來源並告知本人。
-----------------------------------------------------------------------------------------------------------------------------
壹、前言
一、定義
「高等教育市場化」指的是如大專院校、研究所等教育機構貼近市場機制,甚至被市場機制所吸收,進而運用交易、商品的概念來進行各項運作的狀況。
二、緣起
我個人是輔大黑水溝社的成員之一,對於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現象,社團內部一向抱持反對且極力抵制的立場,然而許多大學經營者卻是積極的推動高等教育市場化,計畫把教育劃入市場機制,針對這樣的衝突,我希望藉由撰寫本篇文章的機會來探討「高等教育市場化」此一議題,並試著擬出一些可能的作法。
貳、舉證
一、自我觀點分析
(一)立場:教育市場化應被抵制
(二)理由:
1. 學生負擔變大
教育市場化首先意味的是政府對學校的補助抽離,使大學必須自闢財源,而理所當然,學校將會有一大部分的支出轉嫁到學生身上,窮人難以享受教學資源,讓許多優秀但經濟狀況不佳的學子無法得到栽培,國家將失去人才,自由、平等的精神也會淪喪。
2. 學校失去自主
當失去了政府補助,企業機構就成了學術界的大贊助者。這將導致學校必須迎合企業的需求以求取資金,諸如為製藥廠提供研究、讓企業在課堂上進入校園宣傳,讓學校被企業掌控。
3. 教育無法平衡
除了提供企業的福利外,最基本的教育內涵也將受影響。為了滿足業界需求,技術性質的課程大行其道,學術性較濃厚的科系被忽略,原本各有所長的大學特色會被抹煞,而成為企業的附屬品。
二、專家觀點分析:謝安邦(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劉莉莉(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後研究員)
(一)立場:大學應在市場化趨勢下主動控制狀況而非被動適應
(二)理由:
1. 大學與市場的互相需求──趨勢所在
(1) 社會對知識的渴求
中世紀的大學是一個保護人們進行知識探索的自律場所,然而工業革命後大學再也無法迴避人們對知識愈來愈多的渴求。大學已不只是從事教學的場所,還必須對社會提供更廣泛的服務。
(2) 學院需要市場調節
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急遽擴張與政府財政播款的削減形成矛盾;另一方面,學院辦學效益低下,大量教學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與利用,引進市場活力是歐美做法。[1]
2. 研究方向可能被市場控制:大學不應被動接受市場
市場會引導大學研究轉向應用,或者「有應用價值」的基礎理論,若理論研究屈服於實際應用的壓力,就一定會阻礙學術,尤其是科學的發展。
3. 市場瞬息萬變、教育永續發展
市場有可衰期、大學則為恆久發展,儘管人們認為科技產業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但面對激烈的商業競爭,很難保證哪一產業是擁有的輝煌,被動接受過於緊密的商業互動會使大學承擔風險。[2]
三、專家觀點分析:德瑞克‧伯克(Derek Bok)(前哈佛大學校長,現任哈佛大學「霍塞非營利組織中心」主席)
(一)立場:大學應抵制市場化潮流
(二)理由:
1. 大學市場化的代價昂貴
(1) 師資:把利潤當成最高依歸,以教授能為學校掙得多少企業贊助為選才依據,使學術水準下降。
(2) 招生:捐錢給知名大學換取入學資格的新聞時有耳聞,原先入學資格的根據是在該生對高等教育的吸收與發展能力,而今卻成為學校獲利的工具,這種情況在市場化下將更嚴重。
(3) 課程:校方辦學的重點不再是利用有限的資源提供最好的教學環境,而是在不流失顧客的前提之下,全力降低成本、提高教育產品價格。
(4) 社群:市場化活動會破壞學校內部的團結與信任,如:在外創業、擔任顧問而大賺一筆的教授、因為企業利益被壟斷的研究。
(5) 聲譽:市場化會影響學校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大學一旦失去社會信任,政府將更可能以此為由過度干預。
2. 大學擁有抵制能力
(1) 校長力量:協調體系中的援助。
(2) 董事會:建立標準、善盡監督之責,熟悉校務、勇於改革。
(3) 學校教授:協助制訂與監督,了解學校面臨的財務機會與壓力,也讓行政團隊明白大學學術品質需要的價值與標準。
(4) 其他大學:校際競爭可以激勵向上,但也能形成摧毀學術原則的強大力量。校際可研擬行為公約,規範彼此不可浮濫接受企業贊助。
(5) 政府力量:鼓勵大學間主動達成自律協議、給予適當程度的經費資源。
參、結論
一、趨勢不足信
看過數位專家的見解,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各自定義下的「高等教育市場化」其實並不全然相同。部分專家宣稱,高等教育的市場化是種趨勢,然而值得懷疑的是這趨勢從何而來,甚至,有沒有可能就是迎合趨勢的做法導致了高等教育市場化足以被稱做趨勢呢?我不認為用「這是趨勢」來導出「我們不該阻撓」是個邏輯的論證,要弄清楚我們應如何面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某些狀況,實地檢證高等教育以及迎合或抵制的利弊才是正確的做法。
二、節能與自主
在本文引用的兩位專家立場之外,也有學者宣稱「為政府節省資源」及「增加大學自主空間」是促使市場化趨勢必然的重要因素[3],然而這兩者都是值得懷疑的。高等教育是培養國家人才的重要機構,也是支持社會經濟競爭力的原動力。為了節省分配在教育上的資金而犧牲未來一代的人才,這豈非捨本逐末。
大學自主被視為興辦學術的重要精神,但是市場化是否有助於增加大學自主是需要檢證的。雖然市場化免除許多政府的干涉空間,但為了迎合市場,這些干涉的權力都被轉嫁到了企業身上,配合業界需求的狀況下經營學院,受到的限制很可能是有增無減。
三、市場刺激進步
市場競爭是刺激進步的方法之一,自由的市場機制就是一個競爭的過程,為了在市場機制中生存,學院的行政效率或僵化的教學系統很有機會一改常態,在各種機制上更創新、更有效率和彈性。然而如同前一點講到的,這樣的轉變是建立在迎合市場的基礎之上的,面對教育傾向商業而無法平衡發展的危機,將學院推入市場是否划算則有待評估。
四、弊害與抵制行動
還未確認市場化的利益何在,美國大學在市場化下產生的弊害就已經產生繁多,德瑞克‧伯克在著作中多次引用美國大學球隊被企業捧為明星然而失去大學生本位,以及本文中列舉的師資、招生、課程、社群、聲譽等。對於這樣的害處,支持市場化的學者多以「趨勢不可違」為論調,強調不論有多少弊害,在弊害之下尋求最大利益才是正解。
然而,就算在他們口中的「趨勢」之下,也仍有許多可以抵制學術受到商業控制的方法。在學術體系裡從董事到教職員的各盡其職是很必要的,而另外的校際合作與政府政策更是彌足珍貴。如果希望維護學術地位不受市場掌控,學術圈及政府決策的每一環就都該認清並共同追求學術的價值與精神,這才有成功的可能。
肆、參考資料
一、戴曉霞,市場導向對其高等教育之影響,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揚智文化,台灣,2000年12月初版,p.66-89。
二、謝安邦、劉莉莉,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高等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台灣,2002年12月初版,p.72-84。
三、別敦榮、郭冬生,大學市場化矛盾解析,高等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台灣,2002年12月初版,p.238-247。
四、德瑞克‧伯克,把握良機,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天下文化,台灣,2004年6月1日初版,p.238-240。
五、黃鎮台、周逸衡、陳德華,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與學費,高等教育資源分配與學費/各級教育審議委員會之設置,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台灣,1996年12月1日初版,p.11-22。
[1] 謝安邦、劉莉莉,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高等教育市場化,高等教育,台灣,2002年12月初版,p.73-74
[2] 同上,p.84
[3] 戴曉霞,市場導向對其高等教育之影響,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揚智文化,台灣,2000年12月初版,p.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