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族意識衝刺的大暴走(影評)
以下為我的青少年文化報告,轉載請註明原址及作者並給予告知
----------------------------------------------------------------------------------------------------------------------
「民族、祖國、國家、大和……我被叫做日本人,有時也被叫做弱小的韓國式的日本人,我覺得自己到日本以後並沒有改變什麼。」《GO!大暴走》電影主角杉原最開始的台詞將他心中對國族思想的困惑展現了出來。民族、祖國、國家、朝鮮、韓國、大和、忠誠、愛國、國籍、身分,國族是什麼?我們如何劃分?而國族意識又有什麼意義?也許這部電影追尋的就是這些問題的答案。
風拋絮?
在我們身處的中華文化之中,有非常多的偉人、傳說、牌匾都記載著先烈對國家的奉獻,在這樣文化的薰陶下,對國家的認同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不會有人敢站在大街上高喊「我不愛國」,被選舉的候選人爭著在政見上寫著斗大的「中華民國萬歲」、「我愛台灣」。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國家意識的生活是什麼情況,陳之藩形容它為狂風中的柳絮,比起風雨中有水可依的浮萍,失去祖國比失去家園更讓人悲愴而無容身之地。
有人為國家輕易獻出生命、有人會在網路爭論上大談民族主義、有人能夠在千年之後重新建國、有人會串改歷史只為了使民族增加深度。為什麼一個概念上的龐大團體會對成員如此重要,一個人的實際生活裡最緊密的莫過於家人的家庭關係和朋友、同儕等社會關係。國家、民族的概念給的僅是一個認同感,這一點在電影裡用生活寫實的手法有了呈現。
短淺的國族意識
電影中被稱為「留日韓人」的杉原一家生活並不差,雖然被日本人歧視、隔閡,被朝鮮同胞唾棄、敵意,但仍不時會露出慧黠的笑容並發出爽朗的笑聲。片中沒有極力營造國族分化下造成的悲傷和痛楚,不濫情是好的,過度強調民族間攻訐的過程只是另一種型態的國族分化。雖然不多,不過我們仍可以看到隔閡下的落寞,特別是杉原的好友正一死去的那一段。很需要弄清楚的是,生活中的悲痛並不是因為留日韓人的寄人籬下造成,而是由於挾著狹隘國家民族本位去對待他人的人們。
正一為了保護被日本不良少年欺負的韓國女孩的而被刀刃奪去生命,看到這樣的劇情,我們不由自主的痛恨起欺壓弱勢外來族群的本國青少年,但在正一的公祭中,杉原拒絕了找那些日本少年尋仇這種似乎理所當然的邀約,他明白這樣的仇殺、激鬥,就是由於還不盡的國族仇恨作祟、由於這種無謂的國族認同與仇視,已經蔓延到了當代青少年的心中,而正一當然比他更了解這層國族間的糾結關係。當他不掩悲痛,惡狠狠的對韓國同胞說:「如果我真的有北韓人的靈魂這種東西,二十塊賣給你怎麼樣?」,其實就真正道盡了一切。
反省
國族意識在這個時代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除了造成對外來者的敵視外,還有些怎麼樣的功能或意義?我猶記得當年隨著大中華民族意識的甦醒中,我執著於南京大屠殺的悲劇,憑著幾紙文獻和無從考據的三十萬亡魂統計,懷著悲憤痛批不願面對歷史錯誤的日本。孰不知,中國亦何曾放下天朝身段反思自己對外的攻伐呢?當我們發現國家只是方便生活的組織、民族只是一個血統的繼承,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是意識清醒、有自己人生方向、可以搬家、移民、與外國人結為連理,並且早已通曉國際語言時,不免讓我懷疑起國族這個概念是否還如此重要。
我們不斷的宣稱說國際觀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思維,要跳脫出被侷限於一地的想法,向無垠的全球發展。但同時,我們很積極的宣佈國家民族的優秀,將自己的文化置於金玉的高塔上。
「名字能代表什麼?美麗的花即使換了名字,其芬芳依舊。」這句電影片頭的醒語還在我心中環繞,有人說從哪裡出來的,我們就彷彿擁有了他的刻印: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祖國是什麼?民族是什麼?我想,與其成為一個因為中國、台灣血統為榮的人,或是讓中國、台灣為榮的人,不如當個擁有自己的成就,是別人奪不走、也無須歸屬的,如同天上的星芒一般,無法劃歸地區或國家,在中國、台灣、歐洲、美國……我們都可以看到的,一顆相同的星子。
2008年5月4日 社會一 496630520 江奕翰